地藏寺
來源:大同市云州區文化和旅游局 |
發布日期:2020-07-15 15:31
采涼山南麓,大同市云州區周士莊鎮散岔村東北2公里處,有一著名道觀“地藏寺”。民間稱之為“地黨寺”。
地藏寺據清代黎中輔先生所篡《大同縣志》載:“在城東北四十里采涼山,萬歷六年重修。乾隆三十年重修?!钡降资冀ê文瓴恢?,據專家推測,地藏寺可能建于北魏太延 (公元435~439)年間,其時太武帝拓跋燾定道教為國教,昭示天下,興土木,建道觀,一時間道教香火大盛,祟道者甚多。道觀內設有玄門日課,祀典、授錄、傳戒,民間也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誕辰日、二月十五太上老君圣誕日、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蟠桃會、四月初八娘娘廟會、六月二十四關帝廟會舉行不同形式慶典。據說,民國初年,地藏寺香火最盛,經年不息。
地藏寺現由玉皇閣、三清廟、關帝廟、奶奶廟、靈官廟等組成。佛道合一。玉皇閣蹲踞三清廟之上,為層樓式結構。關帝廟、奶奶廟則筑于西側的高地。東南方的靈官廟獨居山腰處。每幢建筑依山而筑,錯落有致,形成一個建筑群體,形散而神不散。無論大殿還是小廟,均無圍墻,使人感到廟宇在無限伸展,山谷即為院。
地藏寺在當地又稱地黨寺,傳說解放前,曾有游擊隊利用廟宇做根據地,所以又叫地黨寺。值得一提的是,地藏寺壁畫十分精美。
地藏寺顧名思義供奉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,因其“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”,故名地藏。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深受世人敬仰。寺院現在又更名為“太乙觀”。修行者多為道士,學易經太乙神數。
地藏寺有三景可觀:
幽谷小泉,三清廟右下側的溝澗,有一小泉,四季常流不息。泉水忽而穿石縫,忽而走樹叢,時隱時現,最后消失于沙石中。泉涌之處近年建有一池,供道士日常飲用。離池幾步遠的地方,有一塊巨石,泉水從石縫中咕咕淌出,掩隱于溝澗中茂密繁盛的沙棘、垂柳叢中,細若琴弦,聽若琴音,令人回味無窮。由此常流不息的小泉,可以聯想到滿山的松柏為何郁郁蔥蔥。
奇峰翠柳,地藏寺筑于采涼山一峰之腳下,此峰險峻挺拔,直插云霄,海拔2400米。峰頂所植數十株松柏,翠葉婆娑,相互掩映,相互扶持,各抒所長,榮辱與共,齊攝陽光和云霞,共抗風云與雷電,形成一大奇觀。登上此峰,整個大同盆地盡收眼底,桑干御河若帶,冊田水庫若池,四萬諸山若礪。
天王磐石,地藏寺附近諸山,坡上巨石隨處可見,欲落未落之勢。據說,當年的托塔天王李靖與曹奶奶爭斗時,運用神力,弄得地動山搖,巨石翻滾,現在坡上那些石塊便是天王威力之遺證。這些或許不值一提,最引人注目的是地藏寺西南坡梁上的那塊磐石,如從地面生出,幾立于松柏之中,石面如斧鑿刀刻,更令人驚訝的是竟有幾棵松樹從石縫中生出,生機勃勃,煞是壯觀。